法國教育
法國教育制度是高度中央集權的、組織化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初等教育(enseignement primaire)
中等教育(enseignement secondaire)
高等教育(enseignement supérieur)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以公立學校佔優勢(私立學校也存在,特別是天主教中小學校在全國自成體系),而高等教育則兼有公立和私立成分。
初等教育
法國的學校教育要求6歲兒童必須進入小學就讀第一年。許多父母儘早(大約3歲)將孩子送到通常附屬於當地小學的幼兒學校(maternelle)。一些人甚至早在2歲時就送入日托中心(pré-maternelle)。幼兒園的最後一年(grande section)是教育過程的一個重要步驟,在這一年,學生開始進行閱讀。
兒童離開幼兒園之後,就進入小學。在第一年中(cours préparatoire) 他們學習寫,並完善其閱讀技能。與其他教育制度相似,法國小學學生通常由一兩位教師講授許多不同的學科,例如法語、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和地理(後兩門很少分開)。在法語中,小學教師稱為professeur des écoles (前稱為instituteur或其陰性形式institutrice)。
在公立學校中不提供宗教教育。世俗主義(Laïcité)是法蘭西共和國的主要戒律之一,因此學生要學習公民課程,學習關於「共和國」及其功能與組織,和著名的格言自由、平等、博愛(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2004年3月,法國政府頒布規定,禁止學校和其他公共機構出現所有明顯的宗教標誌,意在阻止改宗,培養對少數民族團體的容忍。這一法律並不受到所有人歡迎,一些宗教人士和自由主義者團體表示反對,聲稱這一法律妨礙了受到法國憲法保護的宗教自由。
中等教育
法國的中等教育分為2種學校:
小學之後4年的初中(collège)
後3年的高中(lycée)
中等教育完成時,需要進行業士文憑考試。
Brevet
brevet 是法國學生必須獲得的第一個正式文憑。為了進入高中,必須獲得此文憑。
學校為初中的最後2年(4年級和3年級)進行評分,佔一半分值。不過,從2007年開始,只為初中最後一年(3年級)進行評分。另一半分值由最終的考試brevet得出。學生只需參加法語、數學和歷史/地理的考試。
業士文憑
業士文憑(baccalauréat,又稱為bac)是高中結束時,學生為了進入大學、大學校預備班或就業而必須參加的考試,業士文憑一詞既指畢業文憑,又指獲得文憑的考試。它類似於英國高級程度會考、美國的SAT(學術能力測驗)或AC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德國的Abitur(德國高級中學13年級畢業文憑)、澳大利亞的高中會考證書(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以及愛爾蘭的畢業考試(Leaving Certificate)。
此外還有「技術學士證書」和「職業學士證書」。
高等教育
法國的高等教育分為大學校(高等學院)(法語:grande école)和大學(University)。大學校(高等學院)比大學享有更高的聲譽,是法國菁英份子的搖籃,其選擇程序也較具競爭性。例如,最負盛名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通常都有萬餘名高等學院預備班的精英競爭幾百個個名額。
與其他國家相比,法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規模較小
大學
法國的公立大學都以其所在或附近城市和序號命名,例如巴黎擁有13所大學,就分別命名為巴黎第一到第十三大學,其中大部分並不位於巴黎市內,而是在郊區。此外,多數大學還有一個非正式的名稱,通常以某個名人或特別的地方命名。有時,也會以某個著名校友命名。例如,斯特拉斯堡而正式名稱是「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
大學校(高等專業學院)與大學校預科班(CPGE)
法國的大學校(高等專業學院)是主流架構大學之外的高等教育機構,通常專註於某個單獨的學科領域,例如工程或商業,規模適度,通常精心選擇入學的學生。大學校普遍擁有較高的聲望,傳統上培養了法國大部分科學家和高級行政人員。
大學校預科班(classes préparatoires aux grandes écoles,CPGE)是一種預科學校,其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得以進入大學校;其中最有聲望者包括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高等理工學院等 。進入大學校預科班的競爭性很強,通常基於中學最後兩年(1年級和結業班)的成就。大學校預科班設在中學內,但是卻屬於第三級教育,意味著每名學生必須通過學士學位證書考試,才能進入大學校預科班。每個大學校預科班在每年四月和五月接受來自全世界的數百名申請入學者,按其嚴格標準精心挑選新生。少數大學校預科班,主要是私立大學校預科班(佔大學校預科班數量的10%),還有面試程序。
部分資料參考網路,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