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旅遊
左鄰大西洋,南傍地中海,六角形外圍輪廓的法國,連結了南歐拉丁風情和北歐的豐富特色。上帝賜予諾曼第連綿的綠色農田;不列塔尼崎嶇海岸美景;世界花都巴黎;勃根地和波爾多兩塊肥沃的葡萄園地;地中海的田園之鄉普羅旺斯……,還有一群具個人色彩、朝氣蓬勃、優雅迷人,並且大量不滿現狀的法國人。
這樣的組合讓法國凝聚舉世傲人的成績,便捷的航空、鐵路、公路系統,迅速地將旅客帶領令人讚歎的歷史、文化、藝術成就,甚至現代的時尚、電影、繪畫、建築、美食等觀光內涵。不禁要說上帝對法蘭西這塊土地特別眷顧。
到法國旅遊,可以選擇的重點實在很多。喜歡都會文明的人,花都巴黎是首選,集法國美食、時尚、藝術、建築成就於一身的巴黎,光是三大知名美術館如: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中心…就可以耗上一兩星期。
嚮往法蘭西原味的城堡景致,羅亞爾河河谷沿線有10來家城堡景點,堡內的裝飾設計、圖書與藝術品藏量,重現中世紀皇室風貌;紅酒曾一度風行台灣,到法國的酒鄉原產地考察之旅,酒莊老板如數家珍為旅客介紹獨門製酒秘方,是一種知性、感性兼具的深度旅行,可以選擇的地點,由北到南分段分次行程計有:勃根第、隆河谷地、波爾多等,巴黎東北方的香檳亞丁區,則是考察香檳酒產地的另一種酒鄉之旅。
愛山、玩山族,請鎖定東南方白朗峰之行,由山城霞木尼進入終年不溶的白朗峰群,展開高山健行、登山纜車,4千公尺上喝一杯咖啡歐雷(法式泡沫咖啡),道地法國味不言而喻。 行有餘力,法南普羅旺斯的田園風光格外平易近人,這一區景致曾是印象畫派、野獸畫派大師如梵谷、塞尚、馬諦斯等人藝術創作的高峰,因為大師的畫室就開在這裡。

亞爾薩斯
亞爾薩斯簡介
地處法、德、瑞三國交界的亞爾薩斯,融合了開朗的拉丁民族和勤奮的日耳曼民族的兩種特質,如果你到這裡,所看的是德式美麗木條屋,所吃的是德國豬腳翻版的酸菜醃豬肉,再加上亞爾薩斯方言相當近似德語,因此法德雙聲帶在當地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親密融合的背後,隱藏的是亞爾薩斯人兩百年來的流離命運。
法國對亞爾薩斯的控制始於16世紀,源於宗教戰爭期間許多新教徒在此和舊教徒發生衝突,到了法國大革命後,亞爾薩斯人逐漸意識到自己是「法國人」,不過一連串的入侵征戰也開始爆發。首先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擁有豐富礦藏資源的亞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給德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軍戰敗,凡爾賽和約將亞爾薩斯還給了法國,但是沒過多久,第二次大戰又開打,亞爾薩斯就在這紛紛擾擾中更換了4次國籍。
德國納粹在這裡進行滲透滅殺的陰影已經過去,亞爾薩斯人不必再隱藏德式風格的生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史特拉斯堡成為歐洲的政經中心,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到被葡萄園包圍的花間小鎮尋訪,品味她精緻的多國風情。
景點介紹
.史特拉斯堡
由依爾河包圍起來的Geande Ile(大島),是亞爾沙斯區的歷史中心,在這相當小的區域中它有著傑出而複雜的歷史遺跡,大教堂、四座古老的教堂和羅昂宮,羅昂宮原是教堂主教所居住的地方,遠離其他的建築有如一個被孤立的遺跡,形成一擁有中世紀特徵的鎮,以及說明了斯特拉斯堡從15世紀到18世紀的發展與進步。有「歐洲十字路口」之稱的史特拉斯堡,位在法國、德國、瑞士三國交叉界,融合了拉丁民族與日爾曼民族的文化特色,從羅馬時代就是連結北歐洲與地中海的重要據點,自然也成為歷史上的多事之地。到了1979年,成為歐洲國會所在地的史特拉斯堡,更被冠上「歐洲首都」之名,象徵歐洲從此朝無國界的合作邁進。
現今的史特拉斯堡,除了每到歐洲議會召開期間就特別繁忙,平日也吸引了來自各國的觀光客,到此欣賞精緻的半木造屋,在被運河包圍的「小法國區」露天餐廳上品嚐亞爾薩斯美食。由於被萊茵河的支流包圍,小法國區又稱作「大島」(Grand Ile),不只最精華的景點都集中在此,大島也滿載了建城2000年來的歷史、文化、與生活,因此後來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小法國區
小法國區是史特拉斯堡最美麗的水鄉,在運河縱橫交錯的這一區,河邊分布著被紅花綴 滿的典雅半木造屋、一家家氣氛悠閒的露天餐廳、還有在濃綠的樹蔭下享受陽光的人們,然而這麼詩情畫意的地方,名字起源卻不太優雅。小法國區在昔日曾有一間專門治療梅毒的醫院,由於梅毒是在15世紀被法王查理七世的部隊傳染來的,所以梅毒又被稱作「法國病毒」,因此這區才被稱為「小法國區」。
跟其他的木造屋相比,或許你會注意到小法國區的木造屋屋頂面積特別大,這是因為這裡曾是鞋匠居住的地方,廣大平整的屋頂是為了便於晾曬皮革,而位在小法國區最引人注目也是最美的那棟木造屋(皮匠屋Maison des Tanneurs),正是昔日鞋匠互助會的所在地。
.史特拉斯堡—教堂廣場
大教堂前的廣場在古代就是市集的聚集處,現在則分布了許多餐廳 及紀念品商店,因此成為觀光路線的重要起點,而這裡也是全市的最高點,海拔約有144公尺。
教堂廣場旁最有名的建築,當推卡莫澤爾之屋(Maison Kammerzell),這棟裝飾華美的半木造屋,在正面裝有75扇窗戶,窗櫺上雕刻了聖經與神話中的人物與故事。卡莫澤爾之屋令人讚嘆的面貌都要歸功於1589年的整修,而房屋的名字是來自19世紀新購此屋的商人—菲力浦˙卡莫澤爾。
.聖母院大教堂
法國文豪雨果曾經讚美這座大教堂是:「巨大和精緻的完美結合」,興建工程從1176年持續到1439年,此後大約有將近4個世紀的時間,史特拉斯堡大教堂高達142公尺的尖塔,使它成為當時最高的建築。教堂正面三座大門上的門拱描繪著耶穌受難的故事,精細的鏤雕遠看像是繁複的花邊,中央大門上方的玫瑰圓窗,有如16朵彩色花瓣向陽光施展開來。
教堂南邊的大鐘門是整座大教堂中最古老的部分,從這道門一進入,就會看到教堂內最有名的天文鐘(horloge astronomique)。由史特拉斯堡數學家與瑞士鐘錶匠所共同創作的天文鐘,製於16世紀。天文鐘上層轉動的人偶分別代表人生的四個階段:出生、青年、老年、死亡,這些人偶定時從耶穌的面前轉過,所代表的意義是人有可能在任何一個時期死亡,沒有人可以逃脫;而更上層的公雞會在人偶轉動時鳴叫,寓意是提醒耶穌會被門徒出賣的悲劇。
巴黎
巴黎簡介
從羅浮宮到艾菲爾鐵塔,從協和廣場到大小皇宮,花都巴黎的演進與歷史盡展現在塞納河兩旁。孕育出小說鐘樓怪人的聖母院以及典雅細緻的聖禮拜堂為建築史上兩大經典傑作,而奧斯曼為巴黎打造出寬闊的廣場與成放射狀的林蔭大道則深深影響了19世紀末與20世紀的城市規劃。
海明威(Hemingway)曾說:「假如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不論未來你在哪裡,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而塞納河,這條穿越巴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河流,正是這饗宴的流動泉源。
自從1853年,拿破崙三世時代的塞納省長歐斯曼男爵(Georges-Eugene Haussmann)推動17年的都市計畫,以現代化的下水道(Les Egouts)與排水設施,將有如貧民窟的巴黎改造成摩登的大都會之後,塞納河搖身變成優雅的仕女。
現在的塞納河上已跨有36座大大小小的橋(法文pont),觀光遊船和運輸用船在河上忙碌地穿梭,巴黎人過橋為了上班、為了回家、為了散步,而每一座橋,聯繫了卻也分隔了南邊的左岸和北邊的右岸。
新橋(Pont Neuf)其實已經不新了,建於1603年的新橋,標示著巴黎的中世紀,在橋邊河旁,可看到許多家愛開不開的二手古書市。
然而,藝術橋(Pont des Arts)反倒是巴黎黑白明信片中最常出現的風景,這是塞納河畔首座以鑄鐵建造的步道橋。在藝術橋的長椅上,常可看到年輕戀人相擁或是老夫妻互倚著曬太陽,或許,這是巴黎最幸福的角落。
景點介紹
.塞納河
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坐落著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的斯德島,是塞納河沿岸最早有人群定居的地方,大約公元前250年,最早的部落叫「巴黎」人就已經在此定居,以後的巴黎市是以此島為中心逐漸發展起來的,目前巴黎市的分區也是從斯德島開始,斯德島西半和右岸部分為第一區,然後順時針展開一共分為20個區。1968年以前,巴黎周圍地區為塞納省,由於人口逐漸集中到巴黎周圍,1968年,將這一地區劃分為四個省:上塞納省;塞納-聖但尼省,塞納-馬恩省和巴黎省。巴黎省只剩下外環線以內的區域和外環線以外的東西兩座森林公園。塞納河在巴黎的橋樑眾多,尤以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贈送的,以他父親命名的亞歷山大三世橋最為輝煌壯觀。法國的許多重要文物建築都圍繞著塞納河兩岸,如:羅浮宮、榮軍院、先賢祠、奧爾賽博物館、愛麗舍宮、艾菲爾塔和凱旋門。塞納河也孕育了許多世界聞名的文化名人,也是巴黎這座文化名城的母親河。
.羅浮宮
羅浮宮(法語:Musee du Louvre)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法國的王宮,現在是羅浮宮博物館,擁有的藝術收藏達40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

.卡魯索凱旋門
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是法國巴黎 的一座凱旋門,位於羅浮宮範圍內的卡魯索廣場(Place du Carrousel),1806年興建,以慶祝 拿破崙的軍事勝利。更為著名的雄獅凱旋門開建於同一年,但是工程花費了30年,大約是其兩倍大。卡魯索凱旋門高19米,寬23米,厚7米。[1] 中央拱門高6米,兩側較小的拱門高4米,其外部有8根科林斯花崗岩圓柱,頂部是8位帝國士兵。玫瑰色大理石的淺浮雕表現了拿破崙的外交和軍事勝利,描繪《普雷斯堡和約》、拿破崙進入慕尼黑、拿破崙進入維也納、奧斯特利茨戰役、蒂爾西特協議和烏爾姆投降等場景。
.勝利廣場
巴黎許多廣場是獻給路易十四的,勝利廣場(Place des Vic tories)是第一個。勝利廣場建於1658年,圓形,不很大,但四周的建築很美。圓形廣場中央當然豎高高起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青銅雕像了,這是紀念1686年對荷蘭、德國、西班牙、土耳其之戰,國王身穿加冕王袍,雕像下鐵鍊鎖著的是四個俘擄,當然是代表那四個戰敗國。路易十四看了一喜歡,竟然下令廣場四周的建築不能高於他的雕像。法國大革命後,路易十四的雕像送進了熔爐,四個俘擄則送進羅浮博物館,1815年換上了裸體的載瑟將軍青銅像,但未幾也送進了熔爐。那麼還有誰有資格立在這個寶位上呢?除了拿破崙,誰敢反對?不過拿破崙也敗了,換上的又是路易十四。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德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位於市中心、塞納河中小島西堤島的東側南岸,開口面對西方。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e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
.艾菲爾鐵塔
建於1889年,由建築師艾菲爾所設計。建造艾菲爾鐵塔的初衷,是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在巴黎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建成後頗受爭議,聯名抗議的各界人士達到300人之多,其中有著名作家左拉和小仲馬。豈料,鐵塔建成後,竟產生了世界性的轟動效應,一舉成為巴黎乃至整個法國的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建築,甚至成為巴黎乃至法國的象徵。在1931年紐約帝國大廈落成前,艾菲爾鐵塔保持了45年世界最高建築物的地位。全塔高320米,塔樓分三層,一、二樓有餐廳、咖啡座等,三樓是眺望台,在天晴的日子,可從此遠眺70公里以外的巴黎近郊地區。
.巴黎歌劇院
加尼葉歌劇院(法語:Opera Garnier),通常稱為巴黎歌劇院(法語:Opera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擁有2200個座位的歌劇院。巴黎歌劇院是一座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由法國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所設計,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
巴黎歌劇院是由當年的巴黎警察廳廳長城市規劃藍圖所規劃訂定的城市規劃藍圖中的中心項目。當幾年後城市規劃藍圖中的其他項目完成之後,1860年12月,法國藝術部終於決定了興建巴黎歌劇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僅35歲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作品脫穎而出,不過那時候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1861年夏天,歌劇院開始著手興建,不過問題接種而來: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條溪流使地基無法穩固,再來就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劇院停工。就這樣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劇院在重重困難下方於1875年正式啟用,建造費一共超過4,700萬法郎。
.巴黎凱旋門
即雄獅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位於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廣場中 央,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又重新復工,到1836年終於全部竣工。
1805年12月2日,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了俄奧聯軍,法國的國威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為了炫耀國力,並慶祝戰爭的勝利,在1806年2月12日拿破崙宣布在星形廣場(今戴高樂廣場)興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後凱旋而歸的法軍將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築師夏爾格蘭的設計開始破土動工。但後來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凱旋門終於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香榭麗舍大道
香榭麗舍大道(法語:Avenue des Champs-Elysees或les Champs-Elysees)是巴黎一條著名的大道,位於城市西北部的第八區。它被譽為巴黎最美麗的街道。「香榭麗舍」原意是希臘神話中聖人及英雄靈魂居住的冥界。

.紅磨坊
紅磨坊(Moulin rouge,法國作「紅風車」講)位於法國巴黎 十八區皮格那紅燈區,靠近蒙馬特,是建於1889年的一個酒吧,與巴黎奧林匹亞音樂廳同屬於約瑟夫‧歐勒。皮格那紅燈區是一個具有18世紀風貌的街區,在克里希林蔭道上,因屋頂上仿造的紅風車而聞名於世。1870年普法戰爭後,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需要尋找一個解脫放鬆的地方,於是酒吧和歌舞廳就成了當時人們的首選。紅磨坊始建於1889年,以上演其著名的法國「康康舞」聞名世界。
紅磨坊以現代康康舞的發源地著名。康康舞是一種充滿誘惑力的舞蹈,最初是紅磨坊中那些為貴胄服務的妓女為營生而編排的,其淵源要追溯到康康舞自身發展成為一種娛樂形式並成為一種風靡歐洲的歌舞的那個時代。今天,紅磨坊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為世界各地的成年遊客提供音樂、舞蹈之類的娛樂活動,那段世紀初的法國羅曼史依然在這所俱樂部的舞台上演繹著。
.楓丹白露宮
楓丹白露宮隱身於巴黎東南方的楓丹白露森林中,自12世紀起,一直是中古世紀法國皇室的狩獵行宮。16世紀法蘭西斯一世將楓丹白露宮予以擴充、改建及重新裝潢,希望塑造出新羅馬的形象;如今這義大利風味十足的宮殿,與周遭廣大庭園相互輝映,更加突顯出它揉合文藝復興和法國藝術傳統的獨特之美。楓丹白露宮是法國最大的王宮之一,在法國北部法蘭西島地區塞納-馬恩省的楓丹白露鎮,從12世紀起用作法國國王狩獵的行宮。「楓丹白露」的法文原義為「美麗的泉水」。楓丹白露風景綺麗,森林茂盛,古?眾多,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凡爾賽宮
從法王路易14到路易16,精雕細琢的凡爾賽宮一直都是國王的主要居住所;數代的建築師、雕刻家、室內設計師及造景建築師不斷投入心力,打造出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富貴姿態,使得它成為百年來歐洲王室心目中官邸的最理想典範。

諾曼第
諾曼第簡介
西元9世紀,當時法國沿海一帶地區皆遭受維京人的襲擊,維京人領袖「Rollo」在盧昂受洗成為基督教徒,並將盧昂設為諾曼地首府,他們從掠奪者變成統治者,才從此開啟了諾曼地的歷史。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諾曼地成了戰火下的犧牲品,不論是歷史悠久的古城盧昂,或是繁榮興盛的海港勒阿弗禾,都遭到嚴重的毀損。雖然1944年D-Day的諾曼地大登陸,收復了諾曼地,但光是整頓及修復,就花費數年時間,才完成重建的工程。就位在佈滿血淚歷史的D-Day海灘的東側,是氣氛截然不同的度假海岸。都維勒與托維勒,前者是人氣超高的奢華海灘度假聖地,後者則是慵懶安靜的漁村小鎮。靠著賽馬場與賭場,都維勒成了名流的代名詞,贏得了「巴黎第二十一區」的美稱,一年一度於9月登場的美國電影節(Festival of American Film),讓它更受矚目。
托維勒則以它絕美的海岸風情及漁村景色,吸引了作家及畫家來到這裡逐風踏浪,包括大仲馬(Alexandre Dumas)、福婁拜(Gustave Flaubert)、及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都曾在這裡得到作品的啟發。
景點介紹
.卡露吉城堡
眺望這座城堡,遠遠就能看出她的不同,紅磚與石材的結構給了城堡與眾不同的美麗外觀,讓人一眼就愛上了她。被完整護城河包圍的卡魯吉城堡,屬於諾曼地家族「Le Veneur de Tillieres」所擁有,其歷史就好比11世紀到20世紀的縮寫,最早城堡僅有防禦的功能,經歷了百年戰爭、宗教戰爭,建築規模也一次次的重整、擴大,直到16世紀才建造完成,而各年代的擴建工程,也讓城堡擁有各種不同的建築風格,最後更成為家族的度假城堡,直到1936年才被法國政府買下,才對外開放。過往紅磚只能以手工製作,要建造如此宏偉的城堡,可是十分耗費人力與物力,可見該家族的財力絕非平凡。來到這裡可以近距離參觀其家族從15世紀保存至今的珍貴手工家具,相當難得。
.聖女貞德教堂
被許多16~18世紀的半木條屋包圍的舊市集廣場(Place du Vieux-Marche),在過去也曾經是刑場所在地,聖女貞德就是在1431年5月30日在廣場上被處以火刑,目前廣場上立起的十字架,就是當時柴堆的所在位置。廣場旁的聖女貞德教堂建於西元1979年,面海的摩登教堂,利用板岩與與銅製鱗片創造出狀似翻轉船身的屋頂,教堂內部的天花板,也是模仿船只的甲板建造,就連窗戶像極了魚的造形。透過巧妙的光線與創意設計,建築師Louis Arretche創造了十分寬敞明亮的教堂空間。除了教堂的前衛型式值得一看之外,描繪盧昂城市歷史的彩繪玻璃窗也不能錯過,保留了二次戰前未受到毀壞的花窗,讓教堂成為融合新舊精神的建築傑作。
.大鐘樓
在融合哥德式與文藝復興風格的雙面拱門上,高掛著盧昂最引人注目的大鐘,從1527年開始,這座大鐘就已經在這裡肩負起為全城民眾報時的責任。大鐘上,少了現代時鐘必備的分針與秒針,卻反而多了具有日曆功能的指示圖像,在過去,這座鐘除了有報時的功能之外,民眾還會藉由鐘聲來判斷距離的遠近,十分有趣。另外,從鐘樓下走過也別忘了抬頭看看拱門下的華麗雕飾,不妨仔細找找牆上的羔羊圖示,這是盧昂城市的代表徽飾。

.聖馬可魯墓地
聖馬可魯墓地可說是見証歐洲中世紀黑死病的最佳代表建築之一。1348年的鼠疫大流行,奪去了盧昂地區四分之三人口的性命,也讓埋葬遺骸的墓地需求大增,而這座建築就是因應此需求而建造的。聖馬可魯墓地庭院四周的半木條屋,大都是在西元1526~1533年間建造的,僅有南面的的房舍建於1640年,而這面的房舍也是唯一從未當成藏骸所(charnel house)使用的建築。雖然在東方社會中「死」是十分避諱的話題,但是西方社會可就不那么在意了。目前聖馬可魯墓地是盧昂當地美術學院的所在地。仔細看房舍門、檐附近的裝飾,就會發現這裡的雕飾全都是與「身後事」相關,骷髏頭與掘墓人等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話題,全都成了牆上壁飾的主角。另外,在靠近入口處的牆壁一角的玻璃櫥窗內,還可以看到一副在牆中發現的貓骨骸。
.聖馬可魯教堂
這座華麗的教堂是在西元1437~1521年間建立的,並被認為是火焰哥德式教堂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正面處一座將3座大門與門廊相連的五連尖頂拱門,華麗的雕飾令人印象深刻,而木門上精致文藝複興式雕刻,更是教堂十分知名的歷史瑰寶,非常值得一看。此外,教堂四周也都可以看到各式以「耶穌受洗」、「最後審判」等聖經故事為主題的裝飾。只不過,教堂內的彩繪花窗大都在1944年的轟炸中毀壞殆盡,戰後,教堂也經歷了長期的重建工程,直到1980年代才告一段落、重新對外開放。

.盧昂舊市區
被法國文豪雨果(Victor Hugo)譽為「百鐘之城」(Ville aux cent clochers)的盧昂,其舊市區中古蹟及歷史建築可說是散佈四處。然而,二次大戰後花費了15年的時間進行重建,才恢復往日舊觀。目前盧昂舊城內共擁有2000多棟古老的半木條屋,絕大多數的古蹟則分佈在由塞納河(Seine)切割出來的右岸(Rive Droite)地區。建議徒步遊客可由聖母大教堂開啟徒步遊覽旅程,附近的Rue St. Romain可通往古色古香的馬可魯教堂(Eglise St-Maclou)及墓地,另外Rue des Chanoine上則是一條以15~16世紀房舍組合而成的隱密小巷,而在此條巷子轉角處的手工陶瓷店,也訴說了盧昂的手工陶藝歷史,十分值得前往參觀。若想要逛逛盧昂的精品大街,那麼大鐘樓街(Rue du Gros Horloge)就是你不可錯過的觀光重點。若想要見識一下盧昂當地的古董精品,那麼建議你也可以來到Rue Martainville挖寶。
.聖米歇爾修道院
根據居爾特的神話,聖米歇爾山曾經是那些死去的靈魂的安息地與海上的墓地,而他的由來典故是在西元708年時阿維蘭及(Avranches)的聖歐貝爾主教(Bishop Aubert),在夢裡曾三度夢見天使長聖米歇爾(Saint Michel)托夢給他,希望以他的名義在座岩山頂建立一座聖堂。
西元966年時,諾曼地公爵查理一世在此地建立本篤會修道院(The Benedictines),因當時戰爭紛亂不斷,所以他也具有一些防禦的軍事功能。爾後歷經數度的修建與擴充,與四周被斷崖、峭壁與大海的天然險惡要勢,使得聖米歇爾山成為歷史上百攻不破的碉堡要塞,從十五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與十六世紀的宗教戰爭即可證明。
由於歷經數百年來,這裡一直是修道士的隱居修道之處,在加上修道院長期壓榨領地內的農民,因此在法國大革命時,聖米歇爾山首度被民眾攻陷,整座修道院轉換成監牢,從神聖的修道院轉換成地位低落的監獄,一直持續到西元1874年時修道院才被法國政府列為國家古蹟,同時重新受到遊客與作家的賞識。在西元1966年時修道院才正式歸還給本篤會修士,並且逐漸的整修此處。
布列塔尼
布列塔尼簡介
布列塔尼古稱Armor,意即「濱海之地」。布列塔尼濃厚的地方色彩來自於它獨特的民族背景。布列塔尼人的先祖是塞爾特(Celts)人,他們先後2次大規模移民布列塔尼地區;第一次是西元前6世紀由現今的德國一帶移入,第二次則是由愛爾蘭、威爾斯一帶,跨越英吉利海峽來到布列塔尼定居,經過時代遞嬗及融合,形成日後的布列塔尼民族。
布列塔尼不僅擁有自己的文化、民俗、傳統,他們還擁有自己的布列塔尼語(Breiz)。布列塔尼語與英國威爾斯一帶的方言相當接近,英文中的「布列塔尼」(Brittany)意思即為「小不列顛」,由此可知布列塔尼與英國之間,的確擁有極深的淵源。政治上,除了西元460年~4世紀間被羅馬帝國統治之外,善於運用英、法衝突與矛盾的布列塔尼,巧妙地周旋兩國之間,雖然戰事不斷,但也維持自己獨立的地位,直到15世紀之前,布列塔尼一直是一個獨立公國。
1488年,事態有了轉變,當時的布列塔尼公爵法蘭西斯二世(Francois II)在一場抵禦法國入侵的戰役中身亡,他的獨生女布列塔尼安妮(Anne de Bretagne)繼承爵位時,年僅12歲。1491年時,安妮被迫嫁給法王查理八世(Charles VIII),以交換布列塔尼的獨立地位,1498年查理八世猝死,隔年安妮又下嫁給即位法王路易十二(Louis XII),雖然布列塔尼公國的命運因此短暫延續,但獨立的地位最後卻也隨著安妮的過世終告瓦解。布列塔尼於1532年承認了法國主權,並用此來交換其境內的地方自由等權益。
景點介紹
.迪農
迪農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一千年前,1283年時這裡成為公爵領地,而這也是最早城牆建立的時間,只不過,讓迪農真正在布列塔尼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則是百年戰爭時帶領軍隊成功抵禦英軍的布列塔尼英雄Du Guesclin。直到19世紀前,迪農一直都是布列塔尼地區的進出門戶,也是當地的商業重鎮,包括許多紡織品與帆船布料,都是從這裡生產,並向外運送。
雖然法國大革命時,迪農也遭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但幸好大部分的城牆及城內15世紀的古老半木條屋,都尚稱保存良好。迪農是法國進入布列塔尼地區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平均35公尺高的城牆(Ramparts),最早建立於13世紀。目前城牆總長約為3公里,是布列塔尼地區保留最為完整的古時城牆,除了城牆之外,大部分的城門也約都建於13世紀,14世紀時則增建了迪農城堡(Chateau),15世紀時則大約是各個塔樓建造的時間。
不少房舍都是依著城邊而建,城牆就是房舍現成的牆壁,這是因為19世紀時,第戎政府無法籌措足夠資金保護城牆,因此就將城牆分段賣給了居民,雖然這在當時是個不得已的決定,卻意外讓城牆保持十分良好的狀態,也成了一段美談。
.迪農舊城區
鵝卵石鋪地、處處可見古老半木條屋,便是充滿了濃濃中世紀風情的舊城區,聚集了許多中世紀的建築;位於6號的Hotel Keratry,是一座建於西元1559年的美麗建築,擁有三座花岡岩柱子,13號的La maison du Gisant則是建於17世紀。市政廣場(Place des Merciers)則聚集了不少15世紀~17世紀、風格各異的半木條屋,也彷彿重現了中世紀的歷史氛圍。
另外,rue du Jerzual也是別具歷史意義的小巷道,雖然這條路傾斜度高達10%,但卻是過去從迪農港口到達城鎮中心最主要的道路,可以想像在15、16世紀時,這一帶可是商店林立的商業與貿易中心、十分熱鬧,現在,道路雖然已經失去當時的交通要道地位,但也成了當地藝術家的聚集之所。

庇里牛斯山
庇里牛斯山,位於歐洲西南部,山脈東起於地中海,西止於大西洋,分隔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亞半島,也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天然國界,山中有小國安道爾。在庇里牛斯山中有庇里牛斯山國家公園。這國家公園成立於1967年,沿著法國和西班牙國界延伸1百多公里。此地景緻壯觀,包括了大量蝴蝶飛翔的草地和終年積雪的高山峰頂。海拔的高度和氣候的變化頗大,因而區內擁有多樣化的動植物。

蔚藍海岸
蔚藍海岸簡介
蔚藍海岸(法語:Cote d'Azur)地處地中海沿岸,屬於法國東南沿海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一部分,為自瓦爾省土倫與義大利接壤的阿爾卑斯省芒通(Menton)之間相連的大片濱海地區。「蔚藍海岸」被認為是最奢華和最富有的地區之一,世界上眾多富人、名人多彙集於此。位於阿爾卑斯省的濱海小城——坎城為坎城電影節主辦地,每年一度的金棕櫚獎就在此地舉行。
La Cote d'Azur在普羅旺斯方言中被稱為Costa d'Azur或者Costo d'Zur。蔚藍海岸地處法屬地中海沿岸的一部分,該區域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西部與位於同屬阿爾卑斯濱海大省的Theoule交界,東部與芒通這個法國與義大利接壤的邊境小鎮緊緊相聯。蔚藍海岸蜿蜒盤旋的海岸線均隸屬於法國濱海阿爾卑斯省。北部為阿爾卑斯山所環繞,南面臨海,海岸線長達3,000米。
蔚藍海岸得名於一部發表於1888年的同名小說,作者為Stephen Liegeard。d'Azur(意為藍色)從此永久流傳。Stephen出生於第戎,在第戎有美麗的黃金海岸,因此蔚藍海岸很可能正由此演變而來。
景點介紹
.馬賽
馬賽(Marseille)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和第三大都會區(aire urbaine)。在1999年的人口普查中,有1,516,340名居民。它位於地中海沿岸,原屬於普羅旺斯省(Provence)。它是法國最大的商業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業港口。馬賽是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的首府,也是羅訥河口省的首府。

.馬賽碼頭
馬賽碼頭(Old Port)是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地方,如果山頂的聖母守望院是馬賽人的精神支柱,那碼頭是創造馬賽靈魂的上帝,馬賽是法國第一大港,從西元前49年羅馬人佔據後,一直是東方貿易物品進入西方的重鎮。她與中東、北非的關係相當密切,那些異國的、靡麗的風情從碼頭上岸,與歐陸的文化結合成馬賽獨特的容貌。碼頭上擠滿了私人遊艇、漁船與小遊船(通往海外紫杉島的遊船),那一排洗刷得簇新的遊艇在地中海陽光下閃爍著刺眼的光芒,沿著港口的餐廳、咖啡館被來來去去的遊客佔據,在這裡可以瞻仰馬賽的迷人風華與街上穿著惹火的漂亮妹妹。正對著港口的是最熱鬧的加尼畢耶大道(la Canebiere),附近的魚市頗為知名,還有展示過去莊葡萄酒、種子與橄欖油的大小甕的。「羅馬船塢博物館」(Musee des Docks Romains)收藏18世紀普羅旺斯家具與畫作的「舊馬賽博物館」(Musee de Vieux Marseille)陳列1974年發現古羅馬船隻殘骸的「馬賽史博物館」(Musee dHistorire de Marseille),這三間博物館剛好拼湊了馬賽的完整過去。
.伊夫島
是馬賽最小的島,小島300米長,180米寬。起初,這個小島一直無人居住,國王法蘭西斯一世在1516年駕幸此地時,充分意識到了它的防禦價值,下令在此建起堡壘,即伊夫城堡。這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工事,後來成為國家監獄,曾囚禁過許多王子、王公貴族的後代(如米拉波),還有新教教徒、政治犯、革命家等。據說伊夫城堡防守極為嚴密,犯人要從這裏逃出去,簡直是不可能的——然而被關押在這裏的法利亞神甫和愛德蒙‧鄧蒂斯成功地逃了出去。大仲馬根據他們的經歷,寫出了著名的小說《基督山伯爵》,伊夫城堡正是因為這部小說而聲名大噪。1890年,伊夫城堡向公眾開放,並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人們從全世界湧來,尋找法利亞神甫和愛德蒙‧鄧蒂斯的足跡。

.尼斯
以正統的歷史,尼斯算是法國的敵人,尼斯在4世紀由希臘人建城,10世紀時歸普羅旺斯伯爵(Comte de Provence或Count of Provence)所有,14世紀的尼斯甚至還拒絕承認由法王分封的領主—路易安茹公爵(Louis d'Anjou)接管,因此落入薩瓦王室(House of Savoy)之手。被法國短暫佔領的期間,路易十四(Louis XIV,1643~1715)因害怕尼斯人不服叛變,於是摧毀了許多城堡建築。今日的尼斯是新舊融合的大城市,因為經歷了義大利的薩瓦王室、普羅旺斯、及法國的統治,因此建築的風格也呈現多元化,而希臘時代所留下的羅馬遺跡,則可在市區邊的希米耶玆丘(Cimiez)上找到。環繞地中海的城市都帶著令人憧憬的色彩,而尼斯是其中最大的渡假中心,總攬了地中海所有迷人的因素與條件,二次大戰前,尼斯是歐洲貴族最喜愛的地點,貴賓名單可上溯沙皇尼古拉一世遺孀與英國維多利亞女皇,他們的品味決定尼斯的地位。
.坎城
說坎城是好萊塢的鸞生姊妹一點也不為過,尤其是五月中旬的坎城影展期間,衣香鬢影的熠熠星光將整座城市點亮,高級飯店、白色沙灘、社交名人、國際精品,就構成了坎城的夏日印象。不過坎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星光都市,在19世紀之前,這裡甚至是個缺水又髒亂的小漁村,直到英國大法官布魯厄姆爵士(Lord Brougham)發現了這塊璞玉。
布魯厄姆在1834年11月來到坎城,此行是為了查探並控制當時在蔚藍海岸流行的霍亂傳染病,但因為未能獲准進入薩丁尼亞王國,他於是決定在坎城停留一晚,意外的是,坎城美麗的海景和小鎮熱情的居民,卻深深打動了布魯厄姆,他從此定居下來,這一住就住到他1868年辭世。之後在布魯厄姆和其他的英國貴族影響下,別墅和飯店逐漸被興建,坎城一躍成為歐洲最時髦的冬季渡假地。英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1841-1910)在還是威爾斯王子的時候,曾於1890至1901年間數度到坎城渡假,之後還有比利時國王亞伯特一世(Albert I)和丹麥的克莉絲汀十世(Christian X)都曾到坎城享受陽光。
如今的坎城幾乎是一年四季都擠滿了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屬渡假地,取而代之的是海灘上半裸作日光浴的男女老少,和坎城影展帶來的影視名人和國際大導演。布魯厄姆爵士的雕像就矗立在舊城的市政廳廣場上,大概連他自己都很難想像,坎城會成為蔚藍海岸最耀眼的一顆珍珠。
.羅馬圓形劇場
從遠古時期踏入中世紀歐洲文明,亞耳可說是適應良好的絕佳範例,擁有不少引人注目的羅馬遺跡,其中又以古競技場、羅馬古劇場以及當作秘密藝廊的地下倉房的歷史最為悠久,足可遠溯至西元前一世紀。從建於西元四世紀的康士坦丁公共澡堂及阿利斯康大墳場不難感受到當時亞耳正處於顛峰時期。西元11與12世紀,亞耳甚至一度成為地中海地區最誘人的城市。而位於亞耳城牆內的聖特洛芬教堂,其迴廊牆壁的裝飾性雕刻,一直在普羅旺斯地區眾多的羅馬遺跡中佔有一席之地。
這是普羅旺斯地區保留得最完整的羅馬式遺跡之一。二樓的拱門是多力克(Doric)式。羅馬圓形劇場(Amphitheatre Romain)內最多可容納2萬多人觀看,攀上最高樓層可以俯瞰整個亞爾勒的市容,這裡在夏季有鬥牛表演,可說是精彩刺激呀。

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簡介
阿爾卑斯山是一座位於歐洲中心的山脈,它覆蓋了義大利北部邊界,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維尼亞。它可以被細分為三個部分:從地中海到白朗峰的西阿爾卑斯山,從奧斯特谷(義大利西北部一自治區)到布勒內山口(奧地利和義大利交界處)的中阿爾卑斯山,從布勒內山口到斯洛維尼亞的東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山峰[來源請求],其中最高峰白朗峰海拔4808公尺,位於法國和義大利的交界處。山脈呈弧形,長1200公里, 平均海拔約3000公尺。
景點介紹
.里昂
里昂的老城區位于索恩河的右岸,古時是漁村,15世紀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絲織品產地之一,17世紀曾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如今,這裏仍然保存著許多15到17世紀的古舊建築,許多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及古典式的房屋彼此相連,橙紅色調,極具特色。建在弗爾布愛爾山頂上的白色的聖母教堂,高281米,是里昂老城具有象徵意義的景觀。

.嘉德水道橋
西元紀元後不久,水道橋便已建立完成,以便讓尼姆地區長達50公尺的渠道得以跨越嘉德河。水道橋三層式的建築架構,高度近乎50公尺,最長的兩端點達275公尺;負責設計水道橋的羅馬建築師及水利工程師們不僅在建築史上寫下新的一頁,還留給世人珍貴的藝術傑作。
嘉德水道橋建於兩千多年前,是古羅馬建築,拱廊式水道橋,位於亞維儂與尼姆之間。這個工程非常的厲害,全長50公里,落差只有17公尺。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尼姆(Nimes)附近的嘉德水道橋,這真是個偉大的工程,在此先對水道橋做個說明,為何羅馬人要大費周章的蓋這座讓水經過,而不是讓人過的橋,既然要過河,為何不直接引河水引用就好?據推斷羅馬人認為河水是傳染病的根源,因此以山泉水替代河水引用,為了把山泉引導到城市,羅馬人必須興建很長的導水路。一般的水利工程都是為了運輸或灌溉之用,只有羅馬人為了日常用水去興建如此龐大的水利工程。這工程有多偉大呢?水源地距尼姆二十一公里,但落差僅有十七公尺,且途中有山岳又有深谷,因此羅馬人採迂迴的方式,建造了長達五十公里的導水路。你可算一算,平均一公里僅有三十四公分的高低落差,而為了跨越嘉德河谷,需蓋座長275公尺,距離谷底五十二公尺,相當於十三層樓高,你說兩千年前的羅馬人厲不厲害!
水道橋由三層拱門疊成,最上層為導水路,劣者特地爬到最上層去觀賞,才能實際瞭解這工程的意義。原本可到河谷仰望水道橋,但不知是否為了安全起見,圍起了籬笆。
.古羅馬大劇院
早在西元前43年,古羅馬人就在里昂建成了豪華的大劇場。西元2世紀時,劇場空間內增加了11000個座位,可見當時劇場演出的盛大景象。如今,里昂的考古學者幾經研究,重建了當時可以增進音響效果的舞臺結構,其等比例縮小模型展示在博物館中。古羅馬大劇場是一大一小兩個半圓形劇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並不僅僅是個供遊客參觀的出土文物,不時還會舉辦大型音樂會、演奏會、歌劇等演出。可以容納一萬名觀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