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旅遊
德國,一個兼具現代科技與古典浪漫的國家,在這裏的人們,輕鬆地開著全世界男人夢想中的雙B車,馳騁在沒有速限的高速公路上,自在地悠遊在一個又一個的城堡、古城中,仿如童話故事中的場景,卻是再真實不過的生活片段。我們將帶您進入這個令人欣羨的國度,走訪擁有無數古城小鎮的羅曼蒂克大道,住宿羅騰堡四百年歷史的古城飯店;乘著馬車造訪傳說中的睡美人城堡-新天鵝堡;在慕尼黑BMW博物館一探世界名車的迷人魅力;乘坐齒軌火車及纜車登上阿爾卑斯群山環繞的楚格峰;越過德瑞奧三國邊境的波登湖前往黑森林,在這兒讓人忘卻都市的繁華,當一回道地的鄉野閒客 ;拜訪因學生王子一片而聞名的海德堡….,接下來一一介紹德國著名景點。

旅遊景點
柏林Berlin
柏林簡介
柏林是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40萬人。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布蘭登堡邦環繞,施普雷河和哈維爾河流經該市。柏林也是德國十六個邦之一,因此也稱為柏林州,和漢堡、不萊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的城市邦。
柏林是歐盟區內人口第2多的城市以及城市面積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布蘭登堡都會區的中心,有來自超過190個國家的5百萬人口。地理上位於歐洲平原,受溫帶季節性氣候影響。城市周圍1/3的土地由森林、公園、花園、河流和湖泊組成。
柏林無論是從文化、政治、傳媒還是科學上講都稱的上是世界級城市。該市經濟主要基於服務業,包括多種多樣的創造性產業、傳媒集團、議會舉辦地點。柏林扮演了一個歐洲大陸上航空與鐵路運輸交通樞紐的角色,同時它也是歐盟內遊客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產業包括信息技術、製藥、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學電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會區有知名大學、研究院、體育賽事、管弦樂隊、博物館和知名人士。城市的歷史遺存使該市成為國際電影產品的交流中心。該市在節日活動、建築的多樣化、夜生活、當代藝術、公共運輸網路以及高質量生活方面得到了廣泛認可。柏林已經發展成一個全球焦點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現代精神的年輕人和藝術家而聞名。
景點介紹
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
布蘭登堡門高26米,寬65.5米,深11米,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設計者是普魯士建築師朗漢斯。
布蘭登堡門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徑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撐著平頂,東西兩側各有6根,依照愛奧尼柱式雕刻,前後立柱之間為牆,將門樓分隔成5個大門,正中間的通道略寬,是為王室成員通行設計的,直至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員和國王邀請的客人才被允許從布蘭登堡門正中間的通道出入。大門內側牆面用浮雕刻畫了羅馬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的海格力斯,戰神瑪爾斯,以及智慧女神、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保護神米諾娃。
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尼刻,羅馬神話中的維多利亞)銅製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雕塑象徵著戰爭勝利,雕塑是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
與布蘭登堡門門樓相連的南北兩邊翼房曾用於守衛和關卡,柏林城牆拆毀後被改建成敞開的立柱大廳,以便和布蘭登堡門的風格相一致。布蘭登堡門的莊嚴肅穆、巍峨壯麗充分顯示了處於鼎盛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國都的威嚴。
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位於德國首都柏林,是歐洲最著名的大街之一。它西起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東面的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那裡有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Künste)和著名的阿德龍飯店(Hotel Adlon),向東延伸1.5千米經過宮殿橋(Schlossbrücke)和柏林博物館島(Museuminsel),直到高聳的柏林電視塔(Fernsehturm)。菩提樹下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交通樞紐,並且將不計其數的重要景觀和名勝連接在了一起。作爲傳奇性的首都景觀大街,它有很多動人的歷史故事。
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是德國柏林中區(Mitte)的一個廣場,經常被認為是柏林最美的地方。廣場上有3座主要建築:廣場的西部是柏林音樂廳,廣場的北側是法國大教堂,而德國大教堂則位於廣場的南側。廣場的中心是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雕像。御林廣場的面積大約為4.8萬平方米。

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是德國柏林中部一個重要的廣場和交通樞紐,位於布蘭登堡門和德國國會大廈以南大約1公里,靠近Tiergarten公園的東南角,以其西南方25公里處的城市波茨坦命名,此處原是前往波茨坦的舊道路通過柏林城牆處的波茨坦門。曾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波茨坦廣場是歐洲最繁忙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此處被徹底摧毀成為廢墟,隨後在冷戰時期,柏林圍牆在其原址上將其分為兩半。但自柏林圍牆倒塌以後,再度發展為該市閃耀的新的核心和新柏林最顯著的標誌。主要建築包括索尼中心和德國鐵路股份公司大樓等。
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sgebäude:位於德國首都柏林中心區蒂爾加藤區的一座建築。它首先是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後來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共和國議會的議會會址。從1994年開始每五年德國聯邦大會在這裡選舉德國聯邦總統。從1999年開始它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

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東德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柏林圍牆約155公里長,約3至4公尺高。於1961年開始建造,一開始以鐵絲網為材料,後才被換成更為堅固耐久的磚牆。
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東德為了隔絕東德人民投向西德,於是沿著邊界在己方的領土上建立圍牆,將西柏林整個包圍起來。柏林圍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柏林圍牆倒塌,1990年兩德重歸統一。
柏林主教座堂Berliner Dom:是德國柏林的一座基督教路德宗教堂,位於市區中部博物館島的東端。曾是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朝的宮廷教堂。

選帝侯大街Kurfürstendamm:是德國首都柏林最著名的大道之一。這條街得名於昔日的布蘭登堡選帝侯。這條大街既寬又長,可以認為是柏林的香榭麗舍大街,充滿了商店、住宅、酒店和餐館。最著名的設計師們都在此擁有自己的商店:Gucci、寶格麗、香奈兒、路易威登、華倫天奴、Lacoste、Tommy Hilfiger、卡地亞、愛馬仕、施華洛世奇,以及幾個汽車製造商展示室。
這條大街長3.5公里,沿街種植著四行懸鈴木,穿過西柏林的夏洛滕堡-威默爾斯多夫區。它起於動物園火車站和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廢墟附近的布賴特施德廣場,然後向西南經過夏洛滕堡區。在與Joachimstaler大街交匯處是克蘭茨勒咖啡廳(Café Kranzler),其前任西方咖啡館(Café des Westens)曾是一戰以前藝術家和波希米亞主義者著名的聚集地。在Uhlandstraße地鐵站附近,有凱賓斯基酒店,以及選帝侯大街劇院(在昔日柏林分離派藝術協會展覽廳的遺址上)。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座教堂,由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紀念德意志帝國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損嚴重,戰後保留了教堂鐘樓的殘骸,並在周圍建造了新教堂和鐘樓、禮拜堂和前廳,舊建築和新建築的合二為一給人壓迫感,作為警世戰爭的紀念

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位於米特區(市中心)東部。教堂周圍地區,以Spandauer街、Rathaus街、施普雷河和磨坊街(Mühlendamm)為界,稱為尼古拉街區,是一個復原的中世紀建築的地區。該教堂興建於1220年到1230年,和不遠處亞歷山大廣場上的聖母教堂,一同列為柏林最古老的教堂。
尼古拉教堂原來是一座天主教堂,宗教改革後改為路德會教堂。17世紀,著名的聖詩作者Paul Gerhardt擔任該堂主任牧師,作曲家Johann Crueger擔任音樂指揮。著名的路德宗神學家Philipp Jacob Spener從1691年到1705年擔任該堂主任牧師。從1913年到1923年尼古拉教堂的主任牧師是 Wilhelm Wessel博士,他的兒子Horst Wessel後來是一個著名的納粹:家族居住在附近的Jüdenstraße。
今天,尼古拉教堂主要是重建的產物,因為原來的教堂在二戰中已經被盟軍炸彈夷為平地。3個銘牌記錄了教堂的歷史和毀滅。戰後,這片廢墟歸屬東柏林。198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批准按原有設計重建這座教堂。今天,這座教堂被改為音樂廳和博物館。
漢堡漢堡簡介
漢堡市港埠之都也是文化與藝術融合之都,因為一個城鎮的偉大並非因為它的工商發展有多厲害,還要看它是否擁有文化與藝術的薰陶。如果一個城鎮只是貿易與商港,那麼它便不是個偉大的都市。
漢堡一直以來都使北德的文化中心,不論是在文化或是藝術的表現上都不落人後,且常常會有令人讚嘆的表現。因此這裡的夜生活,絕不向其他大都會城市一般,燈紅酒綠的度過每一個夜晚。漢堡的夜晚,總是會有世界級的音樂會、歌劇、音樂劇等,或是在許多小型的音樂廳、劇場等,會有不同的藝術表演。充分滿足漢堡市民們精神生活的需求,讓漢堡市民們生活在一擁有高藝術水平的環境之中,也培育出了許多藝術人才。除此之外,漢堡市內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市內數十所的博物館,絕對會讓到此的遊客耳目一新,且有滿載而歸的感受。
因為漢堡是一大港城市,所以紅燈區與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及丹麥的哥本哈根並列為歐洲的三大規模紅燈區的港市。在此區有些小巷是只准成年男性進入的,每一條小巷子都有不一樣的風情,因此在不同的巷弄內會有不同的驚喜發現。但在此區行走時,還是需要格外小心,雖說此地的行人大多為觀光客。但治安如何無人可以保證,因此還是小心為宜。不過若是想到漢堡著名的性愛博物館參觀的話,並非在紅燈區內,性愛博物館位於碼頭附近,可搭地鐵過去。
在漢堡市內充斥著許多的文化與特異的藝術人文,在這富裕了六百多年的城市,工商業的發達並不難想像。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人文藝術方面也不落人後的漢堡,有其可取之處。這也是為何在傳統業逐漸沒落的時代,其仍然可以屹立不搖的開創出另一片天空。
景點介紹
漢堡市政廳Hamburger Rathaus:市政廳可說是漢堡的地標,此一擁有美麗尖塔造型的市政廳,在夜晚的燈火亮起時,會呈現出與白天完全不同的美感,也為漢堡帶來的不同的感受。漢堡的市政廳建於1987年,在1997年的百年週慶時,完成了整修,將市政廳外表百年來所堆積的污色全部去除之後,將市政廳回復到原本的米白原色。因此現在到漢堡旅行的遊客,所見到的市政廳是米白色,和以前的黑色外表有所不同。
當靠近市政廳時,必定會被它華麗壯觀的外表所吸引。市政廳的建築是一棟新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除了雕工細緻之外,左右對稱的建築特色也很吸引人。尖塔美麗的幾何造型,呈現出了市政廳的霸氣,加上屋頂的銅綠磚瓦,更突顯出其無盡的風華絕代。市政廳前的廣場,是人們舉辦各種不同的節慶的場所,也是漢堡市市民約會的最佳場所。在這一百多年間,有著嚴肅外表的市政廳在人們的歡笑聲中,度過了一百多年的悠悠歲月。
在市政廳的周圍,有許多的商家,其中不乏高級的精品店,周邊的美景更是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其中最令人覺得賞心悅目的莫過於水邊的迴廊,當站在迴廊上時,迴廊外的水光與華麗的市政廳尖塔相戶輝映著;而迴廊內的人們則悠閒的喝著濃郁的咖啡、逛街、看精品店,這裡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這麼悠閒自在,看起來都是這麼的自然。悠閒自在的氣氛,讓人彷彿忘了時間的流動。
漢堡聖米迦勒教堂Hauptkirche Sankt Michaelis:是德國城市漢堡最著名的一座教堂,該市的主要地標,也是該市的5座主要新教教堂之一。以天使長米迦勒命名。在教堂正門上方,是表現米迦勒戰勝魔鬼的大型青銅雕塑。
聖米迦勒教堂132米高覆蓋銅的巴洛克尖頂是漢堡天際線的顯著標誌,也是船隻駛進易北河首先看到的標誌。
今天的教堂建築已經是在這個地點的第三座教堂。第一座教堂興建於1647-1669年,作為新城的教堂。1687年,聖米迦勒教堂成為第五座主要教堂,新城也成為一個堂區。1750年3月10日,教堂被閃電擊毀。
大門上方的雕塑:《聖米迦勒戰勝魔鬼》1786年新建了一座教堂。在20世紀又重建了2次,1906年大火後,1944年和1945年的大轟炸後,1983年以後,進行了修復。
聖米迦勒教堂有2,500個座位,是漢堡最大的教堂。其尖頂是觀賞城市和港口景色的出色地點。
漢堡聖尼古拉教堂St.-Nikolai-Kirche:新哥德式的漢堡聖尼古拉教堂曾是德國城市漢堡的5座主要的新教教堂之一,現在是一座廢墟,用作紀念。從1874年到1876年曾是世界最高建築,現在仍是漢堡第二高建築。
漢堡聖尼古拉教堂的現狀是二戰中大空襲的結果。

慕尼黑
慕尼黑簡介
慕尼黑擁有全德國第二大的機場,更是南德鐵路中心的最大樞紐。想要從慕尼黑到其他大城市的話,都有高速鐵路可以直達,慕尼黑更是通往巴伐利亞及阿爾卑斯山各景點的門戶。慕尼黑便利的交通設施,放射線的鐵路線上,都有區間的列車行駛,讓到此旅遊的遊客可以輕易的遍及各邦各地,是個相當辨識的城市。
巴伐利亞是德國最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第一大邦,而慕尼黑則為其首府。因此,慕尼黑不僅是一個美輪美奐的文藝之都,也是德國的工商業大城。除此之外,慕尼黑在學術與體育方面也擁有傲人的崇高地位,可說是德國人最引以為傲的城市之一。除了德國國人喜歡慕尼黑外,就連遊客也很喜歡慕尼黑,主要是因為慕尼黑的地理位置相當的優越。慕尼黑位於前往阿爾卑斯山山脈的出發點上,也是從德國到奧地利與義大利的門戶,種種的原因交雜之下,便使得慕尼黑成為了德國最值得一逛的城市之一,而慕尼黑一年四季的旅遊也都稱得上是旺季。
慕尼黑最吸引遊客的,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慕尼黑啤酒節外,德國職業足球隊—拜揚慕尼黑隊、BMW車種、阿爾卑斯山下的小木屋等,都是最吸引遊客到此一遊的原因。許多人雖然對德國瞭解不多,但是慕尼黑及巴伐利亞的的名號卻已傳遍全世界。因此,許許多多的迷人景象,都成為了迷人的誘因,吸引著不曾到過此地的遊客到這裡體驗不一樣的德國風情。 來到慕尼黑,一定要到戶外的啤酒花園或是啤酒屋去,大口的暢飲德國啤酒,享受一下德國引以為傲的德國啤酒,也感受一下德國人的豪情奔放。除此之外,也要到當地的王宮城堡去參觀,王子公主所居住的場所,感受一下王宮貴族的氣氛。而慕尼黑的博物館內豐富的典藏物,也是必去的景點之一。至於被德國人視為心靈故鄉的阿爾卑斯山是一定要去的景點。從慕尼黑出發的話,只要一、兩個小時的車程便可抵達那現代都市人心目中的心靈故鄉。那壯麗的山水,清境的山中湖泊,都是讓巴伐利亞人最自豪的地方。
慕尼黑是德國人心目中的代表城市,豪氣中帶著優雅的城市氣氛,吸引著許多人前來。德國人說:慕尼黑是—有心的世界之都。亦即慕尼黑是最有內涵、又最貼心的國際大都會。
景點介紹
德意志博物館Deutsches Museum: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科技博物館,位於德國慕尼黑,有50個科學技術領域的大約28,000件展品,每年有大約130萬訪問者。擁有幾個重要的美術館,大部分集中在藝術區,其中包括特雷吉因路的老繪畫陳列館、新繪畫陳列館、現代藝術陳列館(因收藏畢卡索等大師的作品而享有盛譽)。

瑪利亞廣場:Marienplatz:是德國慕尼黑市中心的一座廣場,形成於1158年。在中世紀,在這個廣場上舉行集市和錦標賽。新市政廳的鐘琴就受到了這些錦標賽的啟發,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
瑪利亞廣場得名於廣場中間的瑪利亞圓柱(Mariensäule),圓柱修建於1638年,慶祝瑞典佔領的結束。慕尼黑的舊市政廳(Altes Rathaus)和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都位於這個廣場上。後者建於1867-1909年(二戰後重建),是一座佛蘭德斯哥德式建築,其正立面的長度超過300英尺,以精美的石雕裝飾、260英尺高的塔樓-和鐘琴,連同附近的聖伯多祿教堂、慕尼黑聖母教堂的雙塔,構成該市天際線最獨特的特徵之一,也將瑪利亞廣場列為慕尼黑十大名勝之一。
慕尼黑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位於馬瑪利亞廣場北側,是19世紀末建造的棕黑歌德式建築。正面裝飾有巴伐利亞國王,寓言、傳說的英雄、聖人等的雕像。整個建築布局恢宏、裝飾華麗,從1867年起用了40年時間才建成。市政廳85米高的鐘樓上有全德國最大的木偶大鐘,每天的11、12、17及21時,就會有真人大小的32個木偶演出歷史劇,內容是1558年威廉5世的婚禮情景。此時塔閣里許多彩色人偶分上下兩層排著隊簇擁而出,配合著音樂節奏載歌載舞,惟妙惟肖地再現了當年大婚慶典的場景,持續10分鐘。

卡爾廣場Karlsplatz:慕尼黑本地人通常稱為Stachus,是德國慕尼黑市中心的一個大型廣場,建於1797年,得名於不得人心的巴伐利亞選帝侯卡爾•西奧多。Stachus這個稱呼則得名於酒館"Beim Stachus",一度由Eustachius Föderl擁有,並且直到卡爾廣場開始興建前一直位於此處。
廣場上最重要的建築物是卡爾門(已拆除的中世紀城堡西側的城門)、以及新巴洛克風格的正義宮。在夏季,卡爾門前是一個大型噴泉。在冬季則變成了露天溜冰場。在其地下設有大型購物中心。卡爾廣場和瑪利亞廣場之間,是該市主要的步行區(Neuhauser街、Kaufinger街)擁有無數的店鋪和餐館。
慕尼黑地鐵和郊區鐵路都在廣場地下設有車站。卡爾廣場也是老城環城馬路Altstadtring電車系統的一個樞紐。
聖母教堂Dom zu unserer lieben Frau:位於德國慕尼黑市中心聖母廣場,是天主教慕尼黑-弗賴辛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慕尼黑的重要地標和受歡迎的遊覽勝地。座堂和新市政廳目前仍然是市中心最高的建築之一,其鐘樓從市內任何方向都能看到。因為慕尼黑市規定,禁止建造任何超過100米的建築物。人們可以從南面的鐘樓攀登上去俯瞰城市全景以及阿爾卑斯山。

國王廣場Königsplatz:是德國慕尼黑的一個廣場,與卡洛林廣場一起,構成布林納街的一部分,是該市4條皇家大道之一。
國王廣場是根據路德維希一世的命令, 建造了多利安柱式的Propyläen和愛奧尼亞柱式的古代雕塑展覽館。科林斯柱式的州立文物博物館由Georg Friedich Ziebland設計,在其後面有聖玻尼法修道院。
第三帝國時期,國王廣場成為納粹黨集會場所,東部建起2座光榮廟,安放1923年啤酒館政變中喪生的16名納粹遺體,這2座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都被摧毀。Paul Troost在廟旁建造的2座納粹黨建築至今尚存,1938年在其中一座建築內簽訂了慕尼黑協定。
今天,國王廣場附近區域形成藝術區,是慕尼黑美術館與博物館集中的區域。慕尼黑地鐵設有國王廣場站。
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鵝石城堡,是19世紀晚期的建築,位在今天的德國巴伐利亞西南方,鄰近年代較早的高天鵝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稱舊天鵝堡),距離菲森(Füssen)鎮約4公里,離德國與奧地利邊界不遠。
這座城堡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一。共有360個房間,其中只有14個房間依照設計完工,其他的346個房間則因為國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國境內受拍照最多的建築物。也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科隆科隆簡介
科隆是德國人口第四多的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萊茵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紀科隆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教會中心和藝術知識中心。科隆在二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築遺產以及許多重要的國際性活動而聞名。科隆有天主教大主教。哥德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科隆的主要標誌,非官方象徵。科隆位於歐洲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要道與萊茵河的交叉口上。萊茵河是歐洲南北交通的一條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國鐵路交通最繁忙的樞紐。它的內河港口是歐洲最重要的內河港口之一。
它還是一個文化中心,尤其是創造藝術的一個中心。它的狂歡節非常有名,此外它還是許多協會的駐地。在20世紀的後半葉科隆從一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演變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工業。今天科隆是一個媒體中心,市內還建造了許多新的辦公樓。科隆的保險業也有跨地區性的意義。
科隆是德國最大的大學城之一,市內共有八萬多名入冊的大學生,占市民總數的8.5%。科隆的外國人數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內有175,515名外國籍居民,占市民總數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國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長的多文化熔爐的傳統。科隆人素來以開放、自由和寬容著稱。
柏林和科隆是兩個以接受同性戀文化聞名的城市。科隆在這方面歷史悠長,很長時間以來科隆是德國同性戀運動的重要陣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斂,科隆卻以此為榮,並以德國最大的同性戀群體(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間,同性戀們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遊行(每年吸引超過1百萬遊客),這裡已經成為多個不同同性戀組織和他們活動的基地。
景點介紹
科隆主教座堂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隆市毫無爭議的標誌性建築物。157米高的鐘樓使得它成為德國第二、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德式教堂。它從13世紀中起建,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繕工程不斷。藝術史專家認為它完美地結合了所有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和裝飾元素,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6年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880年至1888年間科隆主教座堂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它至今仍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2001年有5百萬遊客參觀了這座教堂,2004年達到了6百萬。科隆主教座堂隸屬於天主教科隆總教區,是科隆總主教的主教座堂,主保聖人為聖母瑪利亞及聖伯多祿。

|